2004年深秋的一个下午009配资,镇江市三戚舞台服侍道具有限公司(简称“三戚公司”)的戚伟勇接到一个电话,想请他们厂赶制一批抗战题材的影视服装。
打电话来的人名叫李栗,是北京海润影视公司的美术主任,裴伟勇跟他在几个剧组里合作过,一开口就亲切的喊出他的外号:“嘿,‘毛栗子’!最近还好吧?”
得知李栗的来意后,戚伟勇发了愁,因为李栗需要的这批剧服又急又赶,费用还特别低,基本上就是贴时间精力帮忙做衣服了。
原本《亮剑》剧组联系了八一电影制片厂,想借用仓库里的剧服道具,没想到之前《太行山上》电影剧组早一个月已经全拖走了,眼看马上就要开工,导演急得直跳脚。
这时,李栗已经把剧本传到了裴伟勇的电子邮箱,请他看了剧本再考虑一下。
只看了几眼剧本,戚伟勇就被那热血沸腾的战斗场景吸引了。
他花了一个晚上的时间,把剧本全部看完,第二天一早,他给李栗打了一个电话:“毛栗子,这个忙我帮你了,以后有好事不要忘了我哦。”
有意思的是,因为拍摄时演员不够用,导演剧务都下场凑角色。这位美术主任李栗还客串了一个角色,就是解放战争中,李云龙的部队已经打下了一个敌人的军需仓库,但有个五师师长不讲理,想抢了仓库,李云龙跟他发生了互怼。
李栗就饰演了这个师长
李栗演的师长,名镜头就是纵容手下的兵打了“嘚瑟的王有胜”一巴掌,把王有胜打哭了。
这部电视剧因为资金紧张,只花了4个月就拍摄完成了。
第二年(2005年)的9月12日,这部没有大牌明星、没有巨额投资、甚至服装都来自镇江一家公司支持制作的电视剧,在央视一套悄然开播。
谁也没想到,这部名为《亮剑》的电视剧会成为中国战争题材剧的巅峰之作,并在20年后的今天依然被观众津津乐道。
《亮剑》的主题曲《中国军魂》,由北京室内男生合唱团演唱,李海鹰作词、作曲,发行于2005年9月
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有,片尾的鸣谢中,有一个“镇江市三戚舞台服侍道具有限公司”。这是剧组真心的感谢,没有他们赶制剧服,这剧压根就来不及拍摄。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亮剑》背后的故事,看看这个\"穷剧组\"如何创造奇迹。
01
剧本诞生:都梁的军人情怀与文学坚持
《亮剑》的故事,要从1999年说起。
那一年,转业军人出身的作家都梁完成了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亮剑》。这部作品凝聚了他对军人精神的深刻理解和对历史的独特思考。
\"亮剑精神\"——\"面对强大的对手,明知不敌也要毅然亮剑。即使倒下,也要成为一座山,一道岭。\"这段如今家喻户晓的台词,正是都梁军人情怀的集中体现。
2000年,《亮剑》小说出版后并未立即引起轰动。直到2004年,海润影视公司的制片人张谦偶然读到这部小说,被其中真实感人的军人形象和热血沸腾的战斗场景深深吸引。
他当即决定将其搬上荧屏009配资。
然而,改编过程并不顺利。都梁对剧本要求极高,坚持军人形象必须真实可信,战争场面必须符合历史。他与编剧江奇涛多次争论,甚至一度拒绝授权。
最终,在保证尊重原著精神的前提下,双方达成一致。
执行军事顾问方凯声(左一)、编剧都梁(左二)、导演张前(左五)和演员合影
02
选角风波:李幼斌差点错过李云龙
选角,是《亮剑》面临的第一个难题。
剧组最初考虑的是当时更\"火\"的唐国强,但都梁坚持认为李云龙应该是一个\"糙汉子\",而非传统意义上的\"英雄形象\"。
这时,有人推荐了李幼斌。当时46岁的李幼斌已经演了20多年戏,但大多是不温不火的状态。制片方最初对他能否扛起收视大旗心存疑虑。
更戏剧性的是,李幼斌本人最初也拒绝了邀请。
他担心战争戏太苦,自己身体吃不消,毕竟李云龙的400多场戏,几乎多是在冰天雪地里完成,创作难度太大了,后来在妻子史兰芽的劝说下,他才答应试镜。史兰芽对他说:\"这个角色非你莫属,错过你会后悔一辈子。\"
事实证明,这个决定无比正确。
李幼斌将李云龙这个\"泥腿子将军\"演活了——粗中有细,痞中带正,既有农民的狡黠,又有军人的血性。这个不完美但真实的英雄形象彻底颠覆了以往战争剧中高大全的主角设定。
其他角色的选择,同样充满故事。
张光北饰演的楚云飞原本是备选,原定演员临时退出才给了他机会;何政军出演赵刚前,已经五年没演过重要角色;童蕾饰演的田雨是她第一次担纲女主角...
这些在当时看来\"平平无奇\"的演员组合,最终却产生了神奇的化学反应。
《亮剑》主题配乐《壮志凌云》,作曲李海鹰,演奏亚洲爱乐乐团。
03
镇江三戚:小公司撑起大制作
《亮剑》剧组面临的最大困难是资金短缺。总投资仅900万,这在当时也属于小成本。为了省钱,剧组不得不在各个方面精打细算。
服装是战争剧的重要元素,但定制服装成本太高。就在剧组发愁时,有人推荐了镇江三戚影视服装公司。这家当时位于镇江李家大山的企业规模不大,但做工精细、价格实惠。
戚伟勇回忆:\"当时接到《亮剑》订单时,我们既忐忑又紧张。兴奋的是能参与这种精彩剧本的制作,肯定能一炮而红,紧张的是怕哪个环节做不把控好就亏了。\"他们查阅了大量历史资料,力求还原八路军和国民党军的服装细节。
\"那些军装看起来破旧,但每一处磨损、补丁都是精心设计的。\"戚伟勇说,\"我们甚至研究了不同地区八路军的服装差异,山西的、河北的,布料和颜色都有区别。\"
就这样,一家镇江企业为《亮剑》提供了全部服装支持。
从李云龙的破旧军装到楚云飞的笔挺制服009配资,从普通士兵的粗布衣裳到日本军官的呢料大衣,全部出自三戚公司加班加点赶进度之手。
这些服装不仅节省了成本,其真实感更为剧集增色不少。
04
拍摄艰辛:零下20度的\"战争\"
2004年冬天,《亮剑》在山西开拍。这个季节选得极差——天气寒冷,条件艰苦,但为了省钱,只能硬着头皮上。
最艰难的是战争场面的拍摄。剧组没钱做太多特效,大部分爆炸都是真实的。演员们要在零下20度的严寒中摸爬滚打,一遍遍重复高难度动作。
李幼斌回忆:\"有一场戏,我需要在爆炸中冲锋。炸点离我只有两三米,气浪把我整个人掀翻,耳朵嗡嗡响了好久。\"这样的危险镜头他坚持不用替身,导致多次受伤。
张光北则对一场雪地戏记忆犹新:\"我们穿着单薄的军装趴在雪地里,一拍就是几个小时。下来时人都冻僵了,工作人员得用雪给我们搓手脚,防止冻伤。\"
剧组的生活条件同样艰苦。住在没有暖气的农家院,吃的是大锅饭,洗澡都成问题。
但正是这种同甘共苦的经历,让演员之间建立了深厚情谊,表演也更加真实自然。
05
意外走红:从无人看好到全民追捧
2005年9月,《亮剑》在央视一套首播。播出前,几乎没人看好这部小成本剧集。央视也只买了首轮播出权,没想到剧集一开播就引发收视狂潮。
第一周收视率就突破10%,随后节节攀升,最高达到13.7%,创下当年央视收视纪录。观众们被剧中鲜活的人物和真实的战争场面所震撼,\"亮剑精神\"成为街头巷尾热议的话题。
李云龙这个\"非典型英雄\"尤其受到欢迎。他不讲规矩、满嘴粗话,但重情重义、智勇双全,打破了人们对革命英雄的刻板印象。有观众评价:\"这才像真实的军人,不是宣传画里的完人。\"
剧中的配角同样出彩。楚云飞的儒雅与傲骨,赵刚的沉稳与智慧,魏和尚的忠诚与勇猛,甚至反派山本一木的狡诈与专业,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更难得的是,《亮剑》对历史的态度相对客观。它没有简单地将国民党军人妖魔化,而是展现了他们在抗日战争中的贡献。这种开阔的视野在当时实属罕见。
《亮剑》的五大名场面:
06
二十年不衰:为何《亮剑》能成为经典?
20年过去,《亮剑》的热度不减反增。
它在B站等年轻人聚集的平台拥有大量粉丝,剧中台词成为网络流行语,李云龙的表情包随处可见。这种现象级的持久影响力,在中国电视剧史上实属罕见。
究其原因,首先在于《亮剑》塑造了真实可信的人物。李云龙有优点也有缺点,会犯错也会成长,这种复杂性让他更像活生生的人而非符号。
其次,剧集对战争的表现既热血又克制。它歌颂勇气但不美化战争,展现牺牲但不渲染暴力。这种平衡感让《亮剑》既有观赏性又有思想性。
最重要的是,《亮剑》传递的精神内核具有永恒价值。\"亮剑精神\"不仅是军人的品质,也是每个普通人在面对困难时需要的态度。这种精神穿越时空,打动了一代又一代观众。
后来,有几家影视公司连续两次推出了新版电视剧《亮剑》。剧本增添了不少新内容,还有不少的当红演员加盟,拍摄技术手段和总体的资金投入也都大大超越了李幼斌版的《亮剑》,但都以不温不火告终。对比之下,人们这才有了一个不容置疑的普遍共识:李幼斌版的《亮剑》,已经成为中国战争题材电视连续剧短期内很难逾越的艺术高峰。
在《亮剑》20周年之际,我们不应忘记那些幕后的功臣。
导演张前和陈健配合默契,一个擅长文戏一个精通武戏;编剧江奇涛在都梁原著基础上进行了精彩改编;摄影师王永军用镜头完美呈现了战争的残酷与壮美...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音乐创作。那首激昂的片头曲和悠扬的片尾曲,成为无数观众心中的经典。作曲家李海鹰回忆:\"我试图用音乐表现中国军人的铁血与柔情,现在看来效果还不错。\"
还有那些群众演员和幕后工作人员。在零下二十度的严寒中,他们默默付出,只为呈现最真实的战争场景。正是这些无名英雄的坚持,才成就了《亮剑》的辉煌。
07
从镇江走向全国:三戚公司的\"亮剑\"之路
《亮剑》的成功,也改变了镇江三戚影视服装公司的命运。
随着剧集热播,越来越多的剧组找上门来。如今,三戚已成为业内知名的服装供应商,参与过《集结号》《金陵十三钗》等大制作。
戚伟勇说:\"是《亮剑》给了我们'亮剑'的机会。以前我们只是个小企业,现在能为这么多大剧组服务,真的很感恩。\"公司至今保留着当年为《亮剑》制作服装的模板,作为镇厂之宝。
从某种意义上说,三戚公司的故事正是\"亮剑精神\"的生动体现——小企业面对强大市场竞争,凭借专业和坚持赢得认可。这与李云龙率领独立团以弱胜强的故事何其相似。
如今,三戚公司的第二代掌门人戚晓丹,已经独当一面,这几年为不少大手笔制作的影视剧创作影视道具服装,圈内极有知名度。去年中央一套播出的《鲲鹏击浪》,影视服装就是三戚公司制作的,反应极好。
20年后再看《亮剑》,它已不仅是一部电视剧,更成为一种文化现象。\"亮剑精神\"被广泛运用于企业管理、体育竞技等各个领域,成为面对挑战时的一种态度。
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我们或许比任何时候都需要\"亮剑精神\"——不是蛮干,而是在认清现实后的勇敢担当;不是匹夫之勇,而是智慧与勇气的结合。
《亮剑》告诉我们:真正的英雄不在于完美无缺,而在于直面困难时的选择;不在于永远胜利,而在于倒下时也要成为一座山。
正如李云龙所说:\"纵然是敌众我寡,纵然是身陷重围,但是我们敢于亮剑,我们敢于战斗到最后一人。\"这句话,穿越二十年时光,依然振聋发聩。
谨以此文,致敬《亮剑》全体创作人员,致敬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致敬永不褪色的亮剑精神!
点击分享:
看这些镇江记忆,却已淹没光阴里!
挖掘镇江的文化,让它成为镇江的名片,
如感兴趣,关注一下“镇江风情”这个号哦。
N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